对于碳化硅颗粒(SiCP)增强铝基(Al)复合材料,其最终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连。增强颗粒的含量、尺寸、空间分布以及基体粉末的特性,共同决定了材料的微观组织形态。因此,开发并运用精准的无损检测(NDT)方法,实时洞察这些关键因素与材料性能的内在联系,对于优化生产工艺、确保最终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超声波技术为定量评估复合材料中SiC颗粒的体积分数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窗口。其基本原理在于,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直接取决于材料的劲度(弹性)和密度。
在理想的各向同性材料中,超声纵波速度 (cL) 和横波速度 (cT) 由以下经典公式描述:
$$ c_{/mathrm{L}}^{2} = /frac{E}{/rho}/left[/frac{(1 - /nu)}{(1 + /nu)(1 - 2/nu)}/right] $$ $$ c_{/mathrm{T}}^{2} = /frac{E}{/rho}/left[/frac{1}{2(1 + /nu)}/right] = /sqrt{/frac{G}{/rho}} $$
其中,E 代表弹性模量,ρ 是密度,ν 为泊松比,G 则是切变模量。
我们来比较一下组元的物性。SiC的弹性模量(ESiC ≈ 440 GPa)远高于铝(EAl ≈ 69 GPa),而两者的密度却相差不大(ρSiC ≈ 3.21 g/cm³,ρAl ≈ 2.698 g/cm³)。这意味着,随着SiC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整体弹性模量会显著提升,从而直接导致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加快。
实验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图1展示了不同组元颗粒尺寸下,复合材料的纵波和横波速度随SiC含量的变化关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横波速度对SiC含量的变化比纵波更为敏感。以Φ25 μm的铝粉与Φ10 μm的SiC颗粒组合为例,当SiC的体积分数从5%增加到10%和20%时,横波速度的增幅分别达到了5.6%、11.8%和20.6%。这表明,利用横波速度来表征SiC含量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同时,图1中不同颗粒尺寸比(如Al/SiCP:25/10 vs 180/10)的曲线差异也揭示了,原材料的粒径匹配同样是影响声学特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