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作业环境中,尤其是核电厂等设施,对放射性危害的深刻理解与严谨防护是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稳定的基石。放射性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两大类:外照射和内照射,同时还需应对由放射性物质扩散引起的表面污染和空气污染。本文将系统性地剖析这些危害的机理,并阐述相应的监测、防护及管理策略。
外照射,顾名思义,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之外,对人体组织、器官乃至皮肤产生的直接照射。在核电厂环境中,外照射的主要来源是具有强穿透力的γ射线和中子(n)射线。
有效控制外照射的累积剂量,是辐射防护工作的核心目标。实践中,我们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源强防护。
总受照剂量与在辐射场中的停留时间成正比。因此,缩短工作时间是降低剂量的最直接手段。
例如,在剂量率为150 μSv/h的区域,一项工作通过优化流程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可减少的受照剂量为: 150 μSv/h × (6h - 3h) = 450 μSv
反之,根据剂量限值和现场剂量率,可以匡算出允许的最长停留时间。若某项任务的剂量限值为750 μSv,而现场剂量率为500 μSv/h,则最长工作时间为: 时间 = 剂量限值 / 剂量率 = 750 μSv / 500 μSv/h = 1.5 h
这意味着,所有涉辐操作都要求精准、高效。事前进行模拟演练,周密规划工作程序、备齐工具材料,对减少不必要的照射至关重要。对于可能导致单人超剂量的工作,必须采取轮换作业等剂量分担措施。
辐射强度会随着与源的距离增大而显著衰减。对于可以近似看作点源的辐射源(当源的最大尺寸小于其与人距离的1/5时),其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该关系可表达为:
D₁ / D₂ = R₂² / R₁²
其中,D₁和D₂分别是距离源R₁和R₂处的剂量率。这意味着,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会降低至原来的四分之一。
例如,距离某点源1米处的γ辐射场为320 μSv/h,当距离增加到4米时,剂量率将骤降至: 320 μSv/h × (1² / 4²) = 20 μSv/h
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长柄工具、机械手和远程控制系统,其本质就是利用距离防护原则。工作人员在待命或休息时,应下意识地选择远离辐射源的位置。现场情况复杂,辐射源可能来自多个方向,因此作业前必须对现场进行剂量普查,明确并避开高剂量的“热点”区域。
当时间和距离防护都无法满足剂量控制要求时,屏蔽防护成为必然选择。通过在人体与辐射源之间设置由特定材料(如铅、混凝土、水)构成的屏蔽体,吸收或减弱射线,从而保护工作人员。
降低辐射源本身的强度是最根本的防护手段。具体方法包括:
内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通过呼吸、食入或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持续对特定器官或全身组织进行照射。与离开现场即告终止的外照射不同,内照射一旦发生,其危害将持续存在,且难以通过人为干预中止。
内照射的危害性往往甚于外照射,原因在于:
准确评估内照射水平是进行医学干预和完善防护措施的基础。职业性内照射监测主要有三种技术:
准确的内照射监测和评估过程相当复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分析模型。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放射性检测与评估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防护内照射的关键在于严防死守,杜绝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所有可能途径。
表面污染是指放射性物质以粉尘、液滴等形式附着于设备、地面、墙壁等物体表面,其强度单位为 Bq/cm²。它是内照射和外照射风险的潜在来源。
防护表面和空气污染,需要从设计、管理和个人防护多方面入手。例如,在控制区内采用表面光滑、无缝隙、易去污的材料和涂层。个人则需根据污染区域的性质(干/湿)穿戴相应等级的附加防护服、鞋套和手套,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为了系统化地控制职业照射,辐射工作场所被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
监督区是通常无需特殊防护措施,但需进行辐射条件监督与评价的区域。
控制区则是可能需要或必须采取专门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的区域,其核心目标是控制正常照射、防止污染扩散和预防潜在照射。控制区的管理极为严格:
表1:控制区子区划分参考标准
区域颜色 | 区域名称 | 环境剂量率 (Dr) / (μSv/h) | 管理要求 |
---|---|---|---|
绿区 | 常规工作区 | Dr < 7.5 | 工作人员可长期工作,一般不会超过年剂量限值。 |
黄区 | 间断工作区 | 7.5 ≤ Dr < 25 | 可进入工作,但必须严格控制停留时间。 |
橙区 | 限定工作区 | 25 ≤ Dr < 2000 | 限制进入,需经特别批准方可短时工作。 |
红区 | 特许工作区 | Dr ≥ 2000 | 一般情况下严禁进入,仅在特殊情况下经最高授权进入。 |
对放射性区域的精确划分、对表面和空气污染的可靠监测,以及对人员内照射剂量的准确评估,均依赖于精密的仪器和专业的分析能力。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提供辐射环境监测与防护评估,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所有在放射性环境中的工作,都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以下准则构成了现场作业的基石:
通过对各类放射性危害的深入理解,并结合严谨的防护原则、精密的监测技术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在涉核环境中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
上一篇:辐射防护的核心目标与基本原则解析
下一篇:核安全文化:从概念起源到实践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