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损检测领域,如何让不可见的温度场“现形”,从而揭示材料内部的缺陷或异常?热敏材料涂覆法提供了一种颇具巧思且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类特殊材料——它们的外观,尤其是颜色,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可预见的改变。将这些材料作为“探针”涂覆在被测件表面,通过观察其响应,便能直观地捕获表面温度的分布图,进而推断内部结构是否完好。
这种方法属于接触式热学检测,以其简单、便捷和实用的特性,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热点定位及温度分布记录等场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无需复杂昂贵的设备,所形成的热图像往往可以直接用肉眼判读。当然,其局限性也同样明显:主要提供定性或半定量的结果,温度分辨率相对较低,且涂层本身有时会对被测件表面的热流特性造成轻微干扰。
实践中,可供选择的热敏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热敏漆、热敏纸、热致猝熄磷光体以及备受关注的液晶材料等。
热敏漆是最直接的一类应用。当温度上升时,这类漆会经历一系列的颜色变化。在40~160°C的范围内使用,通常可以获得±5%的温度指示准确度。
其中一类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漆颇具代表性。通过喷涂、刷涂或浸渍的方式将其覆盖在试样表面,待干燥30至60分钟后即可投入使用,涂层厚度一般不低于75μm。检测前,需先用紫外线照射激活漆中的光致化合物,使涂层呈现深紫红色。当被测区域的温度达到约52°C时,该处涂层会从深紫红色脱色变为白色。这种变色反应是可逆的,冷却后可用紫外线再次激活,灵敏度不会出现明显衰减。
这一特性使其在检测蜂窝芯复合材料缺陷时非常有效。例如,从涂有该漆的一面加热,未粘接区域由于导热性差而升温更快,会率先脱色变白,与周围的深紫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反之,若从背面加热,未粘接区则会因热量难以穿透而成为一个相对于正常区域的低温暗斑。
热敏纸以其便捷性,可直接粘贴或通过真空压聚法固定在试样表面。根据其构造和原理,可分为几类:
这是一类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受激发出可见光的有机化合物,其发光亮度(辉度)对温度极为敏感。随着自身温度的升高,其发光亮度会显著下降,即所谓的“热猝熄效应”。这种材料可以制成涂料、胶带或粉末,推荐的涂层厚度为0.12mm。
磷光体响应的温度范围相当宽,可用于室温至400°C的环境,因此特别适用于热容量差异大、结构复杂的试样。不同化学组成的磷光体具有各自独特的温度-亮度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四种热致猝熄磷光体的温度-亮度特性曲线
其灵敏度与可分辨的温度差受紫外线照射强度和环境条件影响。在理想条件下,亮度变化率可达每摄氏度25%,能够分辨约0.2°C的温差。需要注意的是,在紫外线下长期暴露,磷光体材料会发生性能退化。
液晶(Liquid Crystal)自1888年被发现以来,其应用已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的广阔天地。1963年,利用液晶测量热图样的专利正式发布,开启了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的新篇章。
与大多数物质只有固相和液相不同,液晶拥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相——介晶态(Mesophase)。在此状态下,材料既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又保留了晶体固有的某些长程有序性。
液晶依据分子排列方式可分为近晶相、向列相和胆甾相。其中,向列相液晶广泛用于电子显示领域,而胆甾相液晶因其独特的光学特性,成为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核心材料。
胆甾相液晶的分子排列呈现一种精巧的层状螺旋结构(如图2所示)。在每一层内,分子长轴的取向基本一致,但相邻两层分子的取向会有一个微小的旋转角(约10角分)。层层累积,整体便形成一个螺旋结构。这个螺旋完整旋转360°的距离,被称为螺距(P),其尺度通常在500nm左右,与可见光波长在同一量级。
图2 胆甾相螺旋结构示意图
这个螺距P对温度的变化异常敏感。温度的微小波动会引起螺距的伸缩,而螺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液晶层选择性反射的光的波长。当反射光的波长恰好落在可见光范围内时,液晶便会呈现出绚丽的色彩。随着温度连续变化,螺距也随之连续改变,我们便能观察到液晶从红到紫(或反之)的连续色谱。这就是液晶测温的根本原理。一旦温度超出其介晶态范围,它便会变为普通的透明液体(高温)或不透明晶体(低温),失去这种光学特性。
实施液晶无损检测,需要严谨的操作流程: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配制合适的液晶是成功的关键。通常使用的是两种以上胆甾相液晶的混合物,以精确调控其工作温度范围和灵敏度。尽管液晶材料的显色范围可从-40°C覆盖到+280°C,但无损检测常用的有效范围是0 ~ 75°C。一个重要的经验法则是,所选液晶配方的工作温度应比环境温度高出15°C左右。通过精心配比,特殊混合物的显色温区宽度(即灵敏度)可窄至0.1°C,响应时间快至0.1 ~ 0.2秒。
要获得稳定可靠的检测结果,不仅需要精确的温度控制,还需要对液晶材料的配比、涂覆工艺的均匀性、加热方式的合理性进行综合把控。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液晶法凭借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低成本、快速直观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其价值。
表1 在铝和钛蜂窝板中用液晶法能检出的最小缺陷尺寸
蒙皮厚度/mm | 可检出缺陷最小尺寸(面积) |
---|---|
铝蜂窝板 | |
0.76 | 12.7mm²分层,6.35mm²芯子压碎 |
1.52 | 4.76mm²的缺陷 |
1.6 | 12.7mm²胶接孔洞,6.35mm²夹杂物,19.5mm²芯子压碎 |
4.82 | 25.4mm²缺陷 |
钛蜂窝板 | |
1.0 | 6.35mm²缺陷 |
1.27 | 3.17mm²分离 |
此外,机械应力、电场、化学气氛等也会对液晶的螺距产生影响,尽管其效应不如温度显著。液晶暴露在空气中会受到化学污染(如丙酮、苯等溶剂蒸汽),数小时内就可能导致显色温度发生漂移。为提高稳定性和延长使用寿命,可将液晶微胶囊化,或夹在0.025 ~ 0.05mm的塑料薄膜中密封,制成胶带或乳胶。这种封装后的液晶产品性能稳定,储存期可长达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