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损检测领域,传统的线性超声波方法通过测量声速、衰减等参数来评估材料的宏观缺陷,其应用已相当成熟。然而,当损伤处于萌芽阶段,例如材料内部出现微裂纹、位错累积或性能发生早期退化时,线性声学参数的变化往往微乎其微,难以有效检出。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能够放大这些细微变化的检测手段?非线性超声波法正是为此而生。
它与常规线性超声波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利用了材料本身固有的非线性响应。当一束足够强的超声波(基波)在试件中传播时,它不再是完美的正弦波,而是会发生畸变。这种畸变意味着能量从基频 ω0(振幅 A0)向其高频谐波,如二次谐波 2ω0(振幅 A2)、三次谐波 3ω0 等转移。
这种谐波的产生,本质上是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偏离理想线性(胡克定律)的一种宏观体现。其微观根源在于晶格的非谐性振动、位错运动、以及晶界、界面等微观缺陷的存在。这些微观结构的变化,恰恰是材料在承受力学或环境作用下发生损伤的早期征兆。因此,通过精确捕捉谐波信号的强度,我们便能反向推断材料内部的微观损伤状态,实现对早期失效的灵敏预警。
为了定量描述材料的非线性程度,我们引入了非线性参数 β。这个参数构筑了从微观物理到宏观测量的桥梁。
从材料本构关系出发,β 可由二阶弹性模量 Cij 和三阶弹性模量 Cklm 的组合来定义。例如,对于各向同性材料中的纵波,其关系式为:
β = 3 + (C111 / C11)
这个定义揭示了 β 直接关联于材料更高阶的弹性行为,而三阶弹性常数对微观结构的变化极为敏感。
从实验测量的角度,β 参数也可以通过基波和二次谐波的位移振幅 A1 和 A2 来表达,这为实际检测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β = 8A2 / (K2zA12)
式中,A1 和 A2 分别是基波和二次谐波的振幅;z 是超声波的传播距离(通常为试样厚度);K 是超声纵波的波矢,由基频 ω0 和纵波相速度 Cl 决定 (K = ω0 / Cl)。这个公式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抽象的材料非线性度,转化为了几个可以被精确测量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要准确捕获由非线性效应产生的微弱谐波信号,对测量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激光干涉仪为此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其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用激光干涉仪进行非线性超声波试验的原理图
激光干涉仪发出的光束被分为两路:一束作为测量光射向试样表面并反射,另一束作为参考光从参考镜反射。当超声波到达试样表面引起瞬态位移时,测量光束的光程会发生微小改变,导致其与参考光束重新组合后的干涉信号强度发生相应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压电或电容换能器,激光干涉法具备显著优势:
非线性超声测量的威力在材料性能评估中已得到证实,例如用于检测高温合金的脆化、铝板胶接质量等。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淬火马氏体钢的案例,来直观感受其对微观结构变化的敏感性。
实验研究了不同碳含量的淬火钢试样,其非线性参数 β 和传统纵波速度 Cl 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在淬火状态马氏体钢试样中,碳含量对非线性超声波参数 β 和纵波速度 Cl 的影响
钢 | 碳含量(%) | 硬度HRC | Cl/Cl0 | β/β0 | N/(×1011/cm2) |
---|---|---|---|---|---|
9310 | 0.1 | 39±1 | 1 | 1 | 1.5 ±0.2 |
4320 | 0.18 | 43.5 ±1 | 1.004 ±0.001 | 1.04 ±0.02 | 1.9 ±0.2 |
4340 | 0.40 | 57.5 ±1 | 1.060 ±0.001 | 1.11 ±0.02 | 3.6 ±0.2 |
注:Cl0 和 β0 为9310钢的参考值。
从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碳含量从0.1%增加到0.40%,纵波速度 Cl 的相对变化仅为0.6%,几乎不敏感。然而,非线性参数 β 的相对值却增大了11%。
图2 淬火状态钢试样的光学显微照片(放大1000×,图中水平黑线相当于10μm)
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这种差异得到了解释:碳含量的增加导致淬火后马氏体中的位错密度(N)显著增高(从1.5×1011/cm2增至3.6×1011/cm2),从而引起了更大的内应力。这清晰地表明,非线性参数β能够捕捉到传统声速测量所忽略的、由位错和内应力引发的微观结构演化。
要获得可靠的非线性声学参数,对实验系统的搭建、信号的激发与接收、以及数据的解译都有着极高的专业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非线性声学参数,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为便于工程计算和理论分析,下表列出了各向同性材料常用弹性常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表2 弹性常数换算表
名称 | 符号 | 独立常数 |
||||
---|---|---|---|---|---|---|
λ, G | K, G | G, μ | E, μ | E, G | ||
拉密常数 | λ | λ | K - 2/3G | 2Gμ / (1 - 2μ) | μE / ((1+μ)(1-2μ)) | G(E-2G) / (3G-E) |
剪切模量 | G | G | G | G | E / (2(1+μ)) | G |
体积弹性模量 | K | λ + 2/3G | K | 2G(1+μ) / (3(1-2μ)) | E / (3(1-2μ)) | EG / (3(3G-E)) |
弹性模量 | E | G(3λ+2G) / (λ+G) | 9KG / (3K+G) | 2G(1+μ) | E | E |
泊松比 | μ | λ / (2(λ+G)) | (3K-2G) / (2(3K+G)) | μ | μ | E/(2G) - 1 |
压缩系数 | βc | 3 / (3λ+2G) | 1/K | 3(1-2μ) / (2G(1+μ)) | 3(1-2μ) / E | 3(3G-E) / 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