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密封性检测核心技术:气泡法检漏原理与实践要点

日期:2025-07-28 浏览:4

密封性检测核心技术:气泡法检漏原理与实践要点

气泡检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直观有效的密封性检测方法,至今仍在众多工业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基本逻辑极为简单:在被检测部件(下称“被检件”)内外建立一个压力差,当示漏气体从高压侧的漏孔穿透至低压侧的显示液体中时,便会形成可被观测的气泡,从而暴露漏孔的位置与大致的漏率。

气泡诞生的物理学:驱动力与三大阻力

一个气泡的诞生,并非气体穿过漏孔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内部压力与外部阻力之间的博弈。气体分子要成功“越狱”并形成一个可见的气泡,其内部的驱动压力必须足以抗衡来自外部世界的三重阻力。

这三重阻力分别是:

  1. 环境大气压力 (pa):地球大气施加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压力。
  2. 液体静压力 (pg):由漏孔上方液柱的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3. 液体表面张力 (ps):液体“皮肤”试图维持自身完整、阻止气泡形成的力。

漏孔上方的液柱静压力 p<sub>g</sub>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p<sub>g</sub> = ρgh

其中:

  • ρ (rho) 代表试验液体的密度。
  • g 是重力加速度。
  • h 指的是漏孔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

而由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压力 p<sub>s</sub>,对于一个近似圆柱形的漏孔,可以表达为:

p<sub>s</sub> = 2α<sub>T</sub>/γ<sub>0</sub>

其中:

  • α<sub>T</sub> (alpha) 是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 γ<sub>0</sub> (gamma) 是漏孔的半径。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关键现象:漏孔越小(γ<sub>0}越小),表面张力产生的阻碍压力 p<sub>s</sub> 就越大。 这也是为何检测微小漏孔更具挑战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被检件内部气体要冲破束缚形成气泡,其内腔压力 p 必须超过一个临界值 p<sub>r</sub>。这个临界压力是三大阻力之和:

p<sub>r</sub> = p<sub>a</sub> + ρgh + 2α<sub>T</sub>/γ<sub>0</sub>

在实际操作中,大气压力 p<sub>a</sub> 相对恒定(约1 atm);液柱压力 p<sub>g</sub> 通常很小(例如,10cm深的水柱压力仅为0.01 atm);而表面张力 p<sub>s</sub> 则是决定检测成败的关键变量。只有当被检件的内腔压力 p 大于或等于这个临界压力 p<sub>r</sub> 时,我们才有可能观察到气泡的出现。

如何构建有效的检测压差:三种主流工程方法

为了启动这场“压力博弈”,我们必须主动在被检件内外制造压差。工程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直接加压法 (打气法):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向被检件内部充入干燥、洁净的高压气体(通常是压缩空气或氮气),使其内部压力高于外部环境,然后将其浸入显示液中观察。
  2. 热槽法:将被检件(已预先封入示漏气体)浸入到热槽液体(如热油)中。根据气体定律,内部气体受热后压力会显著升高,从而形成向外的压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粗略检漏。
  3. 抽真空法:将被检件浸入位于密封容器内的显示液中,然后对容器上方的空间进行抽真空。这会降低被检件外部的压力,使得其内部的常压气体形成相对的“高压”,从而由内向外泄漏。

在常规的气泡检漏工作中,直接加压法和抽真空法因其操作便捷而应用更为广泛。

实战中的挑战:为何有时“看不见”泄漏?

即使被检件的内腔压力超过了理论上的临界值,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顺利地观察到气泡。在实际检测中,漏检的发生往往源于以下三种情况:

  • 漏孔堵塞:这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漏孔可能在操作过程中被微小的杂质或污染物意外堵塞,导致气体无法逸出,造成漏判。因此,整个检漏流程的洁净度至关重要。

  • 冒泡时间过长:对于微小漏孔,其漏率极低。这意味着形成一个足以被肉眼察觉的气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观察者的耐心不足或规定的观察时间太短,就很容易错过第一个气泡。而两个气泡之间的间隔可能更长,进一步加剧了漏检的风险。内腔压力低、漏率小、漏孔通道长、液体表面张力大等因素,都会显著延长冒泡的等待时间。

  • 气泡转瞬即逝:这种情况常见于内腔体积特别小的被检件(如某些电子器件)。由于其内部气体总量有限,即使漏率较大,也可能只冒出极少数几个甚至一个气泡后,内外压力就迅速平衡,不再冒泡。这个过程可能只有短短一瞬间,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准确识别和判断这些复杂情况,对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专注度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密封性检测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检漏灵敏度优化:从干扰排除到参数选择

要将气泡检漏法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提升其检测灵敏度,需要系统性地考虑所有影响因素。

首先是排除干扰信号。在试验中,并非所有气泡都代表着泄漏。以下“假”气泡是常见的干扰源:

  • 被检件表面的盲孔、凹槽或粗糙结构中残留的空气,在浸入液体后会缓慢逸出。
  • 在热槽法或抽真空法中,液体本身因加热或降压会加速“放气”,产生大量微小气泡。
  • 试验容器和被检件表面在高温或真空下也可能产生放气。 这些背景气泡会形成“噪音”,可能掩盖掉来自微小漏孔的真实信号。

其次是优化检测参数,这才是提升检漏极限的核心。

  • 选择合适的示漏气体:在相同的压差和温度下,分子量小的气体比分子量大的气体更容易通过漏孔。氢气(分子量2)和氦气(分子量4)的穿透能力远强于氮气(28)和空气(约29)。因此,使用氢气或氦气能显著提高灵敏度。然而,氢气易燃易爆,安全性差;氦气虽安全但成本较高。在兼顾安全与成本后,洁净的压缩空气和氮气成为最常用的选择。

  • 选择合适的显示液体: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越小,对气泡形成的阻力就越小,灵敏度越高。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参数。例如,水的表面张力系数高达 73 dyn/cm,而酒精约为 22 dyn/cm,常用的氟油F113则低至 19 dyn/cm。这意味着,用充入空气的被检件在水中可能无法检出的漏孔,在充入氢气后置于氟油F113中则可能清晰可见。

  • 提高充气压力:提高被检件的内腔压力无疑能增大驱动力,从而提升灵敏度。但压力不能无限提高,必须严格遵守产品图样或相关标准中规定的安全上限,以防损坏被检件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将这些物理原理、工程方法与实践经验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气泡检漏技术。这其中涉及对材料、流体、压力控制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密封性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