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堡尔谱法是一种基于穆斯堡尔效应(即原子核对 γ 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现象)建立的、能够对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的无损检测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直接探查原子核与其周围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
共振荧光,这一概念的理论雏形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出现。其物理图像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通过发射一个 γ 光子回到基态。这个光子如果被另一个同类原子核吸收,使其跃迁到激发态,便完成了一次共振吸收。根据量子力学,原子核的能级是不连续的。理论上,发射光子的能量应与吸收体所需的激发能完全一致。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要复杂。尽管原子核的基态能量是确定的,但激发态的能量会因热运动等因素产生一个微小的分布范围(即发射谱),其能量分布可以用一个洛伦兹函数来描述:
$$ W(E) = /frac{/frac{(/delta E)^2}{4}}{(E - E_{/mathrm{t}})^2 + /frac{(/delta E)^2}{4}} $$
图1 受激态原子发射光子的能量分布(发射谱)
更关键的障碍来自于能量守恒定律。一个自由的原子核在发射或吸收光子时,自身会像发射炮弹的炮台一样发生反冲。这个反冲会带走一部分能量,即反冲能 ER。其大小可由 E<sub>R</sub> = E<sub>y</sub><sup>2</sup> / (2Mc<sup>2</sup>)
给出,其中 Ey 是光子能量,M 是原子核质量,c 是光速。
这个能量损失导致发射出的光子能量 E’ = E₀ - ER,略低于核能级跃迁的能量 E₀。反之,吸收体要实现共振吸收,则需要一个能量为 E’’ = E₀ + ER 的光子,以补偿其吸收光子时产生的反冲。这样一来,发射谱的中心与吸收谱的中心就错开了 2ER 的距离,如图2所示。这个能量差虽然微小,却足以让发射谱与吸收谱的重叠区域变得微乎其微,导致共振吸收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被实验观测到。
图2 考虑反冲时,发射与吸收光子能量的分布
鲁道夫·穆斯堡尔(Rudolph L. Mössbauer)的突破性发现改变了这一困境。他指出,如果将发射或吸收光子的原子核束缚在晶体的点阵上,情况将截然不同。此时,承受反冲的不再是单个原子核,而是整个宏观晶体。公式中的质量 M 变成了晶体的总质量,其数值远大于单个原子核的质量。这使得反冲能 ER 变得可以忽略不计,发射谱与吸收谱因此能够高度重合,从而实现了所谓的“无反冲共振吸收”——这便是穆斯堡尔效应。
为了精确探测这种共振,穆斯堡尔进一步利用了多普勒效应。通过让 γ 射线源相对于吸收体以一个微小的速度 V 运动,可以对光子的能量进行微调,补偿量为 ΔE = Eᵧ · V / c
。当扫描速度 V 时,探测器记录下的透射 γ 光子计数率会随之变化。在发生共振吸收时,计数率会显著下降,形成一个吸收峰(或称凹谷)。这张透射强度随多普勒速度变化的图谱,就是穆斯堡尔谱。
图3 典型的穆斯堡尔谱,凹谷指示了共振吸收发生的位置
图4 57Fe 的细线穆斯堡尔谱
任何一种分析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边界条件,穆斯堡尔谱法也不例外。
图5 穆斯堡尔透射谱仪示意图
图6 用于散射技术的穆斯堡尔谱仪
要获得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图谱,对样品制备、设备参数配置都有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物相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凭借其独特的探测能力,穆斯堡尔谱法在材料科学、化学、地质学和物理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用于测定以下关键参数:
总而言之,穆斯堡尔谱法作为一种高精度的“核探针”,为我们理解物质在原子尺度上的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在涉及铁、锡等元素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的研发与质量控制中,其价值难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