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尤其是微生物,对材料表面的黏附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增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会在与材料的界面处形成一层黏滑的基质,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生物膜”(Biofilm)。在各类技术系统中,这种现象进一步演化为“生物污损”(Biofouling)。
一旦形成,生物膜便会污染饮用水或工业过程用水,其生物质的持续增殖将导致过滤系统、管道和热交换器的堵塞。其后果远不止于此,它会直接引发技术流程性能的下降,例如热交换器效率的损失,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整套设备或设施陷入瘫痪。据估算,由非预期生物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十亿欧元。
生物系统对材料的影响在许多领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与容器材料的相互作用。真菌的酸性分泌物能够导致混凝土的微生物性劣化,同样的机理也作用于历史壁画和古迹的侵蚀。即便是那些看似惰性的材料,如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设备中的玻璃,也难逃被蚀刻的命运,其光学性能会因此受损,并最终被彻底破坏。
在某些情况下,生物过程可能仅仅导致液体(如涂料、胶水、润滑油及其他工业液体)产生变色和异味,而未必直接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当然,它们也完全可能引发产品稠度的改变,损害其适用性,甚至导致材料的完全失效。对于塑料而言,生物劣化则可能导致质量损失,以及弹性、拉伸强度等技术特性的改变。
生物体引发的劣化效应,其作用机制纷繁复杂,涵盖了无机酸或有机酸的侵蚀、络合作用、有机溶剂的溶解、盐胁迫、H2S、NO3- 和 NO2- 的影响,以及酶促反应或降解等多种途径。
在金属及其合金领域,生物腐蚀(Biocorrosion)在多种条件下都可能发生。关于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腐蚀特性的最早报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炼油厂、输油管道和港口设施中频发的腐蚀失效案例,催生了对损伤机理的大量深入研究。一些引人注目的事故,例如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铝制燃料箱因腐蚀而导致的坠毁,清晰地揭示了“微生物诱导腐蚀”(Microbially Induced Corrosion, MIC)的巨大风险。
研究发现,在大多数MIC案例中,细菌和真菌是共同的肇事者。腐蚀过程的诱因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酸、氨和硫化氢的直接化学作用;其二是由厌氧代谢的末端电子受体所引发的电化学回路。微生物在金属表面形成黏附性生物膜的能力,使得问题变得更为棘手。在这些膜的下方,会形成一个局部厌氧环境,从而产生诱发腐蚀的氧浓差电池。同样,金属的氢脆现象,也可能与微生物产氢并被金属表面吸收有关。要准确判断这类复杂的失效模式,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手段。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腐蚀分析与材料失效鉴定,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