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铝(AT)这种材料,在业内人士看来总是让人又爱又恨。它极低的热膨胀系数和优异的抗热震性,使其在高温结构件领域备受青睐。然而,其固有的力学强度低、在合成和冷却过程中极易开裂的特性,又成为大规模应用前一道绕不开的技术壁垒。
目前,工业级的钛酸铝合成路径主要有两条:电熔法和烧结法。电熔法工艺成熟,在河南三门峡、山东淄博等地已有稳定产能,但其高能耗和对设备的高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成本与工艺控制更具灵活性的烧结法,成为了研发和生产领域持续探索的焦点。
固相烧结法,从原理上看似乎直截了当:将原料按化学计量比混合,然后高温煅烧。
核心原料配方:
一个典型的配比是工业氧化铝占56%,钛白粉占44%,并辅以复合添加剂来优化反应过程和最终性能。
一步法工艺流程: 原料按比例称重后,需经过1-3小时的充分混磨,确保物料在微观尺度上均匀分布。随后,采用半干法或效果更优的湿法进行高压压坯,压力不应低于19.61MPa(约200 kg/cm2),以保证生坯具有足够的致密度。最后,将压坯在1000°C至1550°C的温度区间内煅烧1-3小时,最终得到钛酸铝熟料。
然而,这条看似清晰的路径,在实践中却常常通往“开裂”的终点。由于钛酸铝晶体自身显著的各向异性热膨胀,在高温合成并冷却后,晶粒间会产生巨大的内应力,导致大量微裂纹的产生,这正是其强度不佳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驯服这种内应力?
为了解决开裂问题、提升材料强度,一种更为精巧的“两步煅烧工艺”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不再是追求一步到位地完成反应,而是通过分阶段的热处理,对材料的成核与长大过程进行主动干预。
第一步:预合成(~1150°C) 将配好的原料混合物在约1150°C的温度下进行预合成。选择这个温度点是关键所在。研究表明,钛酸铝在1100°C附近会发生剧烈的分解反应。将预合成温度设定在分解点之上,可以有效诱导钛酸铝晶核的形成,但又不足以让晶粒过度长大。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生成一个均匀分布着细小钛酸铝晶核的中间坯体,而不是完全反应的熟料。
第二步:二次煅烧(~1450°C) 将预合成后得到的物料进行破碎、细磨,再按一定比例重新混入配合料中,压制成型。随后进行二次煅烧。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煅烧温度比一步法要低,通常在1450°C左右,降低了约50-100°C。
这一降温操作并非妥协,而是策略。在已经存在大量晶核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煅烧,反应的驱动力更多地用于晶粒的缓慢长大和坯体的致密化,而不是剧烈的、从无到有的相变。这极大地缓和了反应过程中的应力累积,从而显著减少了微裂纹的产生,最终获得强度更高的钛酸铝材料。
两步煅烧法的精髓,并非简单的分段加热,而是通过预反应阶段对微观结构进行主动管理,将不可控的热应力转化为可控的工艺步骤。
从原料的粒度分布、混合的均匀度,到压制压力和烧结过程中的升温、保温、降温曲线,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晶相构成、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要精确判断工艺的优劣,验证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低开裂、高强度目标,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检测。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钛酸铝晶相分析与性能检测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