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陶瓷与特种耐火材料领域,氧化锆(ZrO2)粉末的品质——尤其是纯度、粒径与比表面积——直接决定了最终制品的性能上限。要从自然界最主要的锆资源——锆英石(ZrO2·SiO2)出发,制备出满足严苛应用要求的高纯氧化锆,化学法提供了一条成熟且高效的技术路径。其中,碱金属熔融法(或称碱熔法)是分解惰性极强的锆英石矿物的经典选择。
整个化学转化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围绕“锆”与“硅”元素的分离与提纯之旅。
第一步:碱性分解——打破锆英石的化学键
锆英石的晶体结构异常稳定,常规的酸碱处理难以撼动。因此,必须采用高温强碱熔融的极端条件,强制打开其化学结构。工艺上,通常将精细研磨的锆英石粉与高热的氢氧化钠(NaOH)共熔。
ZrO₂·SiO₂ + 4NaOH → Na₂SiO₃ + Na₂ZrO₃ + 2H₂O
此反应的目的非常明确:将原矿中紧密结合的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锆,分别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硅酸钠(Na2SiO3)和在特定条件下可被酸分解的锆酸钠(Na2ZrO3)。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业界也在探索使用碳酸钠(Na2CO3)替代氢氧化钠的路线,这主要是出于成本和工艺安全性的考量。
第二步:酸浸提纯——选择性萃取锆元素
熔融产物冷却后,是一个包含锆酸钠、硅酸钠和少量未反应物的混合体。通过用浓盐酸(HCl)进行洗涤处理,可以巧妙地实现锆硅分离。
Na₂ZrO₃ + 4HCl → ZrOCl₂ + 2NaCl + 2H₂O
锆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氧氯化锆(ZrOCl2),而大部分硅则以硅酸的形式存在,通过后续的过滤工序被有效去除。此时,我们得到的氧氯化锆溶液,其纯度相较于初始矿物已大幅提升。
第三步:沉淀与转化——构筑高纯氧化锆前驱体
为了得到最终的氧化物,需要先将溶液中的锆离子以固体形式沉淀下来。向氧氯化锆溶液中加入氨水(NH3·H2O),可以精确地控制pH值,促使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锆(Zr(OH)4)沉淀。
ZrOCl₂ + 2NH₃·H₂O + H₂O → Zr(OH)₄↓ + 2NH₄Cl
这一步至关重要。氢氧化锆作为最终产物的前驱体,其沉淀过程的均匀性、洗涤的彻底程度,直接影响了杂质离子(如Na+, Cl-)的残留量,从而决定了氧化锆的最终纯度。
第四步:煅烧——从前驱体到最终粉体的定型
将经过充分洗涤、干燥的氢氧化锆前驱体置于高温下进行煅烧,脱去结构中的水分,最终得到目标产物——氧化锆粉末。
Zr(OH)₄ --(加热)--> ZrO₂ + 2H₂O↑
煅烧的温度、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是决定粉体最终性能的核心工艺参数。它们不仅控制着晶相的转变(如从非晶态到单斜、四方或立方晶相),更直接影响粉体的比表面积、粒径大小及团聚状态。
理论工艺的终点,是能够稳定交付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合格产品。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洛耐院于1989年成功研发的部分稳定氧化锆(PSZ)微粉。其关键性能指标在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这些参数的组合,意味着该粉体具有极高的烧结活性和优异的微观结构均一性。正是凭借这些特性,它被成功应用于制造在线材连铸机上使用的复合水口,显著提升了关键部件的耐冲刷性和使用寿命。
从这份历史档案可以看出,对氧化锆粉末的质量控制,绝非单一的纯度检测。比表面积、粒度分布、晶粒尺寸等物理参数的精确表征,对于评估其在高端应用中的实际表现同等重要。要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严格符合这些微观指标,依赖的正是系统、精准的检测分析。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氧化锆粉体性能,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