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性能再结合与半再结合镁铬砖的生产中,合成镁铬砂的品质几乎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成败。其制备工艺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烧结法与电熔法。尽管烧结法在特定场景下仍有一席之地,但电熔法凭借其工艺流程相对简洁、熔融温度高、物相反应彻底、成品致密度高且气孔少等显著优势,已成为国内业界的主流选择。
然而,电熔法的优势背后,隐藏着对工艺控制的严苛要求。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一个极端高温的电弧炉环境中,精准调控物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熔法通常采用电弧炉进行,原料的选择极为讲究,一般是高纯度的菱镁石、轻烧MgO或重烧镁砂(MgO含量>97%),搭配杂质含量极低的精选铬矿(SiO2含量<1%)。为了追求更高的纯度,部分高端配方甚至会直接加入Cr2O3粉料,使其含量高达56%~80%。
当配料中Cr2O3和Fe2O3的含量较高时,一个潜在的风险随之而来:在熔炼过程中,这些氧化物极易被还原。电弧炉中不完全燃烧的碳电极是主要的还原剂。一旦发生过度还原,就会生成游离的铬铁合金。这种金属夹杂物的存在,对于后续生产的镁铬砖而言是致命的,它往往是导致砖坯在烧成阶段产生裂纹甚至报废的罪魁祸首。
那么,如何在电弧炉中抑制这种有害的还原反应?关键在于对电弧的精细控制。
行业内的共识是采用“高电压、长电弧”的氧化法电熔作业。通过增大电压,可以拉长电极与熔融物料液面之间的距离,使电弧悬于熔池之上。电弧越长,石墨电极与氧化物熔体的接触就越少,还原气氛随之减弱,整个熔炼环境趋向于氧化性,从而有效抑制Fe2O3和Cr2O3的还原。反之,短电弧意味着电极与熔体距离过近,还原反应会急剧增强。
电弧长短所营造的氧化或还原气氛,不仅影响宏观的化学成分,更深刻地决定了电熔镁铬砂的最终显微结构。
对相同配料(如55% MgO - 45% 德兰士瓦铬矿)在不同弧长下熔炼的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可以观察到显著差异。在采用长电弧、偏氧化的条件下,样品中的尖晶石相大多以细小、弥散的沉析包裹体形式分布。而在短电弧、强还原的条件下,尖晶石则倾向于生长成大尺寸的自形或半自形晶体。
这种微观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材料的最终性能。更重要的是,它与是否生成游离金属息息相关。精准的工艺控制,目标就是获得理想的物相分布,并彻底杜绝铬铁合金的产生。这不仅是YB/T132—1997等标准中外观检查的强制要求,更是确保下游产品合格率的核心。
从相图研究来看,在高达2060°C的共熔温度下,相当比例(可达60%)的铬矿能固溶于方镁石晶格中,形成方镁石固溶体。最终,电熔镁铬砂的矿物组成主要是方镁石固溶体、铬尖晶石固溶体以及少量的镁橄榄石。不同牌号的产品,其化学成分配比也存在明确差异。
部分电熔镁铬砂牌号化学成分参考 (w/%)
牌号 | SiO2 | Al2O3 | Fe2O3 | CaO | MgO | Cr2O3 |
---|---|---|---|---|---|---|
K35 | 0.93 | 7.40 | 18.50 | 0.56 | 36.74 | 35.07 |
K30 | 0.74 | 10.29 | 20.40 | 0.74 | 36.51 | 30.97 |
K20A | 0.96 | 6.47 | 12.70 | 0.78 | 58.16 | 20.89 |
K20B | 0.56 | 5.20 | 12.20 | 0.64 | 60.53 | 20.40 |
K17 | 0.88 | 2.34 | 4.36 | 0.70 | 75.24 | 16.48 |
从原料配比到熔炼气氛,再到冷却后的微观结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可能导致批次性的质量问题。因此,对原料成分、中间产品相组成及最终成品微观结构的精确表征与分析,就成了研发和品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准确判断尖晶石的形态分布、固溶程度,特别是要检测出痕量的、足以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金属夹杂,对分析技术和经验的要求极高。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作为对比,烧结法合成镁铬砂的工艺是将高纯轻烧MgO和铬精矿混合研磨、压制成球坯,再送入高温竖窑或回转窑中煅烧。这种方法得到的颗粒通常体积密度较低,显气孔率偏高。在小批量生产时,其成本效益并不理想。此外,当配方中Cr2O3含量较高时,球坯在竖窑内极易发生结坨和粘窑现象,给稳定生产带来挑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电熔法在制备高品质、高密度镁铬砂方面的技术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