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性能磨料及耐火材料领域,电熔刚玉,无论是棕刚玉还是白刚玉,都扮演着基石般的角色。然而,一个长期困扰生产工程师的问题是:为何在最终制品烧成阶段,有时会毫无征兆地出现开裂或烧结不良?答案往往隐藏在看似不起眼的原料处理环节,尤其是那些未被彻底清除的微量杂质。
电熔法生产的刚玉原料并非绝对纯净,其初始形态是需要破碎处理的熔块。第一步关键的质量控制,就是细致入微的物理拣选。
对于白刚玉,其熔块中需要警惕的是成片状结晶的高铝酸钠及其他低熔点物质。这些杂质矿物的密度显著低于刚玉,在熔炼过程中倾向于上浮,通常聚集在熔块的表层。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外观和位置相对容易地将其鉴别并剔除。
棕刚玉块的挑战则有所不同。其冶炼过程中会夹带硅铁合金,这种金属相杂质必须在破碎后被彻底拣选出去。任何残留都可能成为后续工艺中的重大隐患。
仅仅依靠物理拣选,并不能完全消除棕刚玉中的所有风险。一些微量的有害成分,特别是未被拣净的残余硅铁合金和含钛矿物,是导致最终制品性能劣化甚至直接开裂的“定时炸弹”。
为此,预先煅烧(预烧)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其核心目的,是在制品成型之前,主动引爆这些潜在的破坏性反应。在500~1000°C的煅烧温度下,这些杂质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变化:
这些氧化反应均伴随着显著的体积膨胀。如果在制品的最终烧成阶段发生这种膨胀,产生的内应力足以轻易撕裂坯体,导致成品开裂报废。通过预烧,我们让这些破坏性应力在原料阶段就得到完全释放,从而为后续高枕无忧的烧结铺平道路。这并非额外的成本,而是确保最终产品合格率和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投资。
准确识别这些微量有害成分,并评估预烧工艺的有效性,离不开精密的成分分析与物相表征。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