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冶金等严苛环境中,任何一个结构缝隙都可能成为侵蚀和失效的突破口。因此,用于填充砌体间隙的压注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炉衬的稳定性和寿命。当骨料主体为镁质、镁钙质等碱性耐火材料时,传统水基结合剂带来的水化风险成为一个必须规避的技术难题。这正是非水系压注料,特别是以树脂为结合剂的体系,展现其独特价值的舞台。
非水系压注料的性能基石,是其独特的结合系统——甲阶酚醛树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双重角色的智能材料。在施工阶段,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在150至300之间的棕红色黏性液体,扮演着“液态脚手架”的角色,将镁质、含碳或碳化硅等耐火骨料颗粒均匀地包裹、粘合。其理想的黏度(20°C下为15.0 ~ 35.0 Pa·s)和低游离酚含量(低于10%)确保了优良的施工性与环境友好性。
真正的技术核心在于其受热后的转变。这种树脂的分子结构中,苯环上保留着尚未完全反应的羟甲基官能团(-CH₂OH)。在加热或酸性催化剂作用下,这些活泼的官能团会继续进行缩聚反应,形成一个复杂、坚固的三维网络结构。这个过程将松散的骨料牢牢锁死,形成不溶不熔的硬化物。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树脂脱水、碳化,最终转变为高强度的“固态碳网”,实现了所谓的“碳结合”。这一从液态粘结到固态碳网的转变,是该类材料获得优异高温性能的关键。
理论上的优越性能必须通过精密的工艺控制才能实现。
首先是硬化时间的调控。压注料从混合到施工完毕,必须在设定的时间内保持流动性,之后又要能快速硬化。这一过程的“开关”便是促硬剂,通常选用成本效益较高的苯磺酸。工程实践中,通过精确控制苯磺酸水溶液的浓度(通常调至密度约1.2 g/cm³)及其与树脂的配比,可以有效调节压注料的硬化速率,以适应不同规模和环境的施工要求。
其次是颗粒的致密堆积。与所有不定形耐火材料一样,压注料的强度和抗侵蚀性高度依赖于其内部的堆积密度。其粒度组成设计通常遵循Andreassen粒度分布方程,最大颗粒尺寸严格控制在3mm以下。通过选取合适的粒度分布系数q值(通常在0.21 ~ 0.26之间),可以使不同尺寸的颗粒实现最优化填充,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隙,为后续形成高致密度的结构体打下基础。
尽管碳结合赋予了材料优异的高温强度,但碳在高温氧化气氛中极易被消耗。为了保护这个关键的“固态碳网”,在配方中引入金属硅(Si)和铝(Al)粉等抗氧化剂成为一项标准操作。这些金属在高温下优先与氧化性气氛反应,或生成新的稳定陶瓷相,从而有效延缓碳网络的氧化,显著提升材料在长期服役后的抗折与耐压强度。
非水系压注料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高炉和转炉等关键设备中砌体填缝的理想选择。
高炉炉壳与冷却壁间隙填充: 此处通常采用高铝质压注料。其性能考核极为严格,一份合格的材料需满足以下关键指标:
转炉砌体填缝: 此处多采用MgO-C质压注料,并分为冷固型和热固型两种,以应对不同的施工和升温制度。其理化性能差异明确,是选材的重要依据。
表1:MgO-C质压注料理化性能对比
性能指标 | 测试条件 | 冷固型 | 热固型 |
---|---|---|---|
化学成分 (w/%) | - | MgO 80, C 5 | MgO 96, C 5 |
线变化率 (%) | 300°C, 3h | -0.65 | -0.30 |
1500°C, 3h | - | -0.78 | |
显气孔率 (%) | 300°C, 3h | 19 | 16 |
1500°C, 3h | 30 | 28 | |
体积密度 (g/cm³) | 300°C, 3h | 2.16 | 2.30 |
1500°C, 3h | - | 2.29 | |
抗折强度 (MPa) | 300°C, 3h | 12.0 | 20.0 |
1500°C, 3h | 4.7 | 4.0 | |
耐压强度 (MPa) | 300°C, 3h | 21.5 | 36.0 |
1500°C, 3h | 8.8 | 10.0 |
准确表征上述复杂的性能参数,从1500°C下的线变化率到热态抗折强度,不仅需要严谨的测试流程,更离不开专业的设备与经验。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