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炼钢工艺中,向高达1700°C的熔池内精准、稳定地吹入气体,是强化冶金反应、提升钢水质量的关键一环。承担这一使命的核心部件,便是安装于炉底的透气元件。它如同钢水的“肺”,其结构设计、材料性能与工作寿命,直接决定了顶底复吹转炉与电炉的冶炼效率和运行安全。
顶底复吹工艺的引入,极大强化了转炉的冶炼过程。而位于炉底的镁碳质透气元件,正是该工艺的心脏。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性能的持续博弈。
早期的设计,如多孔弥散型,试图在砖体内均匀制造直径约0.15 mm的微孔。这种思路虽然直观,但成品致密性差、强度低,气体流动阻力巨大,很快因不耐用而被市场淘汰。随后的组合式结构,通过拼接耐火砖形成缝隙来透气,却又面临气流分布不均的难题。
当前,行业的主流已转向等静压成型的镁碳质透气砖。其透气孔的构建方式更为精巧,主要采用分段组合式设计。一种核心技术是在砖体内预埋耐热钢管,形成直径1.5至4 mm的稳定通道。这种结构在确保透气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整体强度。然而,通道直径的设计是一门精细的平衡艺术:直径过小,气体阻力陡增;直径过大,则有钢水渗漏的风险。
另一种巧妙的思路是利用易熔金属丝。在砖体成型时预埋金属丝,经过烧成过程,金属丝熔化消失,便留下了直径在0.5至3 mm范围内的微细通道。这种方法,连同组片式结构,都能获得热膨胀系数小、抗热震剥落性优良的透气砖,从而显著延长使用寿命。
在严苛的工况下,转炉用透气砖的性能必须稳定可靠。其工作温度通常在1660至1750°C之间,吹气量为30至300 m³/h,气体压力可达0.4至1.2 MPa。根据不同的冶金需求,吹入的气体可以是Ar、N₂、CO₂或O₂。为了承受这样的考验,其材料指标极为关键,通常要求MgO含量在73%~75%,碳含量在17%~19%,体积密度则控制在2.75至2.88 g/cm³。
电炉的底吹系统在结构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技术路径,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性能表现和应用场景。
1. 直接搅拌系统
这种系统采用的透气砖,在结构上与转炉用元件相似,是一种与钢液直接接触的镁碳质高压成型砖。例如,国内有厂家采用长度为750 mm的透气砖,内部设计了包含19支3 mm金属管的透气结构,并巧妙地设置了一支使用极限报警管,为安全生产提供了预警。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搅拌效果直接,但由于长期直面钢水冲刷,其寿命相对较低,通常在300至500炉次,要求的气体流量也较小,约在3~5 m³/h (0.1 MPa)。
2. 间接搅拌系统
这是一种更为耐久的设计。其核心在于透气元件本身不与钢液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层透气的表面捣打料来实现气体输送。这种“间接”保护,极大地延长了核心供气元件的寿命,可达到惊人的4000至5000炉次。作为代价,为了穿透捣打料层,它要求更高的气体流量,通常在5~7 m³/h (0.1 MPa)。
无论是转炉还是电炉,透气元件的性能都直接关联着生产安全与成本效益。下表中的关键指标反映了不同类型透气元件的性能侧重:
元件类型 | MgO (%) | C (%) | Al₂O₃ (%) | SiO₂ (%) | Fe₂O₃ (%) | 体积密度 (g/cm³) | 显气孔率 (%) | 耐压强度 (MPa) | 抗折强度 (MPa) |
---|---|---|---|---|---|---|---|---|---|
转炉透气元件 | ~76 | ~14 | - | - | - | ~2.93 | ~10.0 | - | ~20 |
UHP电炉透气元件 | ~81 | ~14 | ~1.1 | ~3.0 | ~0.9 | ~2.93 | ~12.6 | ~56 | ~23 |
透气捣打料 | ~75 | ~20 | - | - | - | ~3.5 | - | - | - |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UHP电炉用透气元件在氧化镁含量、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复杂的材料配比、成型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
透气砖的最终性能,是其化学成分、气孔结构、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等多个维度参数复杂博弈的结果。要精确评估一块透气砖能否在高温、高压、化学侵蚀的极端环境中稳定工作,依赖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厂合格证,而是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系统、精准的检测分析。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