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炼钢流程中,滑板,这个控制着钢水流动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与效率。一个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众多材质中,铝炭质滑板凭借其卓越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长期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要制造出一块性能可靠的铝炭质滑板,其背后的工艺远比想象中复杂,是一场材料科学与精密工程的深度融合。
其核心工艺路径主要围绕“烧成”与“不烧”两种,但市场主流,尤其是大中型钢厂的选择,已明确倾向于性能更稳定、寿命更长的烧成型铝炭质或铝锆炭质滑板。整个制造过程,从原料的精挑细选开始,经过混练、高压成型、保护性烧成、真空油浸,再到精密的机械加工,每一步都深藏玄机。
滑板的最终性能,可以说在原料混合的那一刻,其上限就已经被框定。配方中的每一种组分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协同与制衡,共同构筑了材料的宏观性能。
1. 刚玉 (Al2O3):性能的基石与平衡的艺术
刚玉是整个体系的骨架。Al2O3的含量直接影响着滑板的两个核心指标:含量高,则抗钢水侵蚀能力强;含量适当降低,则抗热震稳定性(即抵抗因温度剧变产生开裂的能力)更优。这是一个典型的性能权衡。行业实践通常将Al2O3含量控制在85% ~ 95%之间,同时严格控制SiO2等杂质含量,因此,高纯度的电熔白刚玉或板状刚玉成为首选。
2. 锆莫来石 (ZM) / 锆刚玉 (ZA):性能的增强剂
要迈向更高阶的性能,单纯依靠刚玉和碳是不够的。锆基材料的引入,是生产高档次铝锆炭质滑板的关键一步。相比于纯刚玉,锆刚玉(ZA)或锆莫来石(ZM)拥有更低的热膨胀率和更强的抗侵蚀性,它的加入,如同为材料的综合性能打入了一剂“强心针”,显著提升了滑板的抗剥落能力和整体使用寿命。
3. 碳素原料:抗侵蚀与抗热震的双重贡献者
碳在高温环境下的优异表现,使其成为铝炭质滑板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主要贡献两点:一是极大地提升抗熔渣侵蚀的能力,二是显著改善材料的抗热震性。石墨的加入量与这两项性能的提升基本成正比。
有趣的是,碳源的选择也颇有讲究。天然鳞片石墨的抗氧化性更佳,而炭黑等活性碳源则更容易在烧成过程中与金属添加剂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相来填充气孔,进一步优化材料结构。因此,复合使用两种或多种碳源,往往能达到1+1>2的效果。通常,总碳含量会控制在8% ~ 15%。
4. 金属及非氧化物添加剂:微观结构的守护者
这或许是配方中最具“化学智慧”的部分。加入微量的金属硅粉、铝粉,或碳化硅、碳化硼等非氧化物,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贡献宏观性能,而是在烧成过程中,通过原位反应来主动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
这些添加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例如: Al4C3 + 6CO = 2Al2O3 + 9C 2AlN + 3CO = Al2O3 + 3C + N2 SiC + 2CO = SiO2 + 3C
这些反应的意义重大:
5. 结合剂:从粉末到整体的桥梁
酚醛树脂是目前最主流的结合剂。它对刚玉和石墨等原料都有良好的润湿性,保证了混合料的流动性和成型性。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热处理中,它能提供很高的残碳率,最终形成坚固的“碳结合”网络,为制品提供基础强度。
有了精良的配方,如何将其转化为性能卓越的产品,则完全依赖于严苛的工艺控制。
高压成型: 滑板坯体的成型必须在足够吨位的液压机或摩擦压砖机上进行。其唯一目的,就是施加巨大的压力,使坯体获得尽可能高的密度和初始强度,从物理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孔隙。
干燥与烧成: 干燥后的坯体,会被送入隧道窑中进行烧成。这一步是材料性能质变的关键。通常采用埋碳保护的方式,在1300 ~ 1450°C的高温下进行烧结,确保内部的化学反应充分进行,并形成稳定的微观结构。
真空油浸与干馏: 烧成后的滑板并非成品。一道关键的后处理工序是真空油浸。在真空环境下,用沥青等有机物浸渍烧成的滑板,再进行热处理(干馏)。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多重目的:进一步填充残余的开放气孔,显著降低气孔率,从而提高强度、防止裂纹扩展,并有效阻止使用时空气从滑板机构的缝隙被吸入钢水中。
所有这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结构演变——新生陶瓷相的形成、孔隙率的精密控制、最终密度的达成——都发生在人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尺度。如何确保工艺参数的设定是最佳的?如何验证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达到了预期的性能标准?这引出了对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深度表征与质量检验的核心需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