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工业领域,从钢铁冶炼到玻璃熔窑,材料的性能决定了生产的成败与安全。致密定形耐火材料,作为构建这些热工设备的核心“骨架”,其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如何精准地描述、选择和使用它们?一个清晰、科学的分类体系便是这一切的基础。这套体系不仅是工程师之间的通用语言,更是预测材料在严苛工况下行为的路线图。
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遵循的分类法典源于国际标准ISO 1109:1975,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7105—1997也等效采用了这一框架。该体系的核心逻辑极为明确:以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作为划分物种的根本依据。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化学组成,尤其是主导性氧化物的种类与含量,直接决定了材料的耐火度、抗侵蚀性、热震稳定性等一系列关键性能。
铝硅酸盐体系是耐火材料中最庞大、应用最广泛的家族。其分类完全围绕着氧化铝(Al₂O₃)的含量展开,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的性能梯度:
当材料体系由氧化硅(SiO₂)主导时,其特性发生根本转变。
随着现代冶金技术,特别是炼钢工艺的飞速发展,炉渣的碱性度越来越高,对炉衬的侵蚀性也愈发剧烈。这催生了庞大的碱性耐火材料家族,其分类准则也因此变得更加细致和复杂。
对于任何一种耐火材料,其化学成分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导致性能的巨大差异,从而影响整个生产线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质量。因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化学成分分析进行精确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材料符合其分类标准和预期性能的必要前提。专业的第三方耐火材料性能检测能够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验证材料是否名副其实。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除了上述基于常见氧化物体系的分类,还存在一个“特种部队”——特种耐火制品。它们通常由单一或复合的非氧化物(如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或高纯氧化物构成,为的是应对常规材料无法企及的极端工况。这个开放性的类别包括:
总而言之,致密定形耐火材料的分类体系是一幅描绘高温材料世界的精密地图。它以化学成分为经纬,清晰地标示出不同材料的性能疆域和应用边界,引导着工程师们在烈火中构筑起坚实而可靠的工业文明基石。
制品类别 | 主要化学成分 (%) | 细分类准则与一般说明 |
---|---|---|
铝硅系制品 | 制品命名需指明所用原料或成品矿物组成。 | |
一类高铝耐火制品 | w(Al₂O₃) ≥ 56 | |
二类高铝耐火制品 | 45 ≤ w(Al₂O₃) < 56 | |
黏土质耐火制品 | 30 ≤ w(Al₂O₃) < 45 | |
低铝黏土制品 | 10 ≤ w(Al₂O₃) < 30, w(SiO₂) < 85 | 在部分国家被称为“半硅质制品”,可归于黏土质或硅质类。 |
硅质系制品 | ||
硅质耐火制品 | 85 ≤ w(SiO₂) < 93 | |
硅石耐火制品 | w(SiO₂) ≥ 93 | 根据具体用途确定其质量技术要求。 |
碱性制品 | 鉴于碱性制品的技术发展,有必要进行持续的细分类和准则更新。 | |
镁质制品 | w(MgO) ≥ 80 | 主要原料为镁砂。 |
镁铬质制品 | 55 ≤ w(MgO) < 80 | 主要原料为镁砂和铬矿石。 |
铬镁质制品 | 25 ≤ w(MgO) < 55 | 主要原料为铬矿石和镁砂。 |
铬质制品 | w(Cr₂O₃) ≥ 25 | 主要原料为铬矿石。 |
镁铝质制品 | w(MgO) ≤ 25 | 主要原料为镁砂和矾土熟料 (中国GB/T 17105增补)。 |
镁碳质制品 | - | 主要原料为镁砂和石墨 (中国GB/T 17105增补)。 |
镁橄榄石制品 | - | 主要成分为镁橄榄石。 |
白云石制品 | - | 主要成分为白云石。 |
特种耐火制品 | 以特定高纯或非氧化物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 |
碳、石墨、碳化硅、其他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尖晶石(铬铁矿除外)、纯氧化物(Al₂O₃, SiO₂, MgO, ZrO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