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解构AOD炉衬侵蚀之谜:一场关于溶解、渗透与冲刷的微观战争

日期:2025-07-09 浏览:28

解构AOD炉衬侵蚀之谜:一场关于溶解、渗透与冲刷的微观战争

在不锈钢冶炼的核心地带——AOD(氩氧脱碳)炉中,炉衬耐火材料正经受着一场严酷至极的考验。这并非简单的热量灼烧,而是一场由化学侵蚀、物理冲刷与相变反应交织而成的复杂战争。我们曾将烧结镁砖、电熔镁砖、共同烧结及再结合镁铬砖等四种主流耐火材料投入这片战场,结果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剧烈的损耗。然而,在对比中,镁铬系材料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深入这些“战损”砖体的微观世界,我们发现,尽管它们的初始配方各异,其最终的“阵亡”模式却惊人地相似,指向一个核心机制:溶解-渗透。

显微镜下的共同“伤痕”:硅酸盐液相的无情渗透

当我们对不同砖种使用后的渣蚀层进行分带化学与物相分析时,一个关键事实浮出水面。观察下表数据,一个显著特征是渣蚀带中的氧化铁(FeO)含量极低。这直接颠覆了一个传统认知,即认为侵蚀主要由铁硅酸盐液相主导。恰恰相反,AOD与VOD冶炼的独特环境,决定了其侵蚀的主角是MgO-CaO-Al₂O₃-Cr₂O₃-SiO₂体系。

表6-20:不同耐火砖侵蚀后分带化学组成 (%)

砖种 段带/mm SiO₂ Al₂O₃ FeO CaO MgO Cr₂O₃ MnO NiO
烧结镁砖 1 (10-15) 14.99 22.43 2.99 5.09 44.47 6.65 1.77 0.31
2 (<5) 17.28 19.23 1.19 6.00 49.57 5.39
3 (原砖微变带) 8.67 3.75 1.11 3.59 82.99 0.15
再结合镁砖 1 (10-15) 14.87 23.63 2.47 4.83 44.61 6.26 1.69 0.22
2 (3-5) 14.31 16.96 1.79 5.39 57.48 3.86
3 (原砖微变带) 6.19 4.88 1.25 1.94 84.67 0.72
再结合镁铬砖 1 (3-5) 10.09 24.48 5.58 11.96 28.59 15.41 0.78 1.40
2 (1-2) 8.43 13.42 6.38 6.22 48.24 17.50
3 (原砖微变带) 7.28 5.40 6.47 2.15 61.08 17.51
共同烧结镁铬砖 1 (5-10) 12.24 22.41 2.29 14.55 33.67 11.86
2 (2-3) 11.84 19.98 2.26 13.74 33.11 19.38
3 (原砖微变带) 9.34 5.66 2.49 11.88 60.74 8.48

在这个体系中,主要的物相组合为方镁石固溶体(Periclase s.s)、尖晶石(Spinel)和硅酸盐相。一个关键的细节是,即使在纯镁砖中,渣蚀带也出现了源自炉渣的5%-6%的Cr₂O₃,这正是脱碳期侵蚀剧烈的直接证据。更令人警惕的是,在距离工作面深达10-20mm的原砖微变带,SiO₂含量依然高达6%-9%,这雄辩地证明了熔渣那惊人的渗透能力。它就像一种腐蚀性的液体,无孔不入,从内部瓦解着砖体的结构。

尖晶石的动态防御:微观结构中的“卫士”

在侵蚀反应带,由于M-C-A-S体系中镁铝尖晶石(MgAl₂O₄)的初晶区相当宽广,尖晶石成为了最先析出的“卫士”。由于体系中Fe、Mn、Ni含量稀少,构成尖晶石的R³⁺阳离子主要是Al³⁺和Cr³⁺。光学显微镜下,这些尖晶石的生成过程和形态变化,如同一部微观史诗,清晰可辨:

  1. 自液相析晶: 这些是“原生卫士”,直接从液相中结晶而出,晶体硕大(100-200μm),成分均一。当它们透明度高(反射率R<8%)时,基本为镁铝尖晶石(MA型);若固溶了铬,晶体便呈现粉红色,反射率升高,转变为镁铝铬尖晶石(M(A,Cr)型)。它们晶形完整,有时甚至会以微小的方镁石颗粒为核,形成独特的包裹结构。

  2. 反应环带: 这是更复杂的“动态防御”。当M(A,Cr)型尖晶石析出后,液相中的Fe³⁺会向其表面扩散,形成一层富铁的、高反射率的反应带(边缘R≈13%,中心R≈8%),如同给卫士穿上了一层更坚固的盔甲。反之,当铬矿细粒与液相反应,R³⁺离子溶入液相,局部饱和后会析出富镁的尖晶石,在铬矿表面形成一层低反射率的反应环,这是一种成分交换后的新生防御。

  3. 表层结晶: 在渣蚀带的最表层,还会出现少量铁酸盐尖晶石,如(Mg,Fe)Fe₂O₄型。

总而言之,这些从液相中析出的尖晶石是成分复杂的固溶体,其反射率(R值在7%~13%波动)成为解读其化学成分的密码。然而,这些英勇的尖晶石“卫士”大多是分散的,被基质——主要是钙镁硅酸盐(CMS)——所包围。

这种级别的微观结构分析和物相鉴定,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范畴,更是指导耐火材料性能优化和质量控制的核心依据。精确验证这些复杂的相变过程、侵蚀模式和元素迁移规律,需要依赖高度专业和精密的检测技术。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侵蚀机制的四重奏:一场立体的毁灭过程

通过对化学组成和相组合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确认,AOD炉衬的损毁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一场由四大机制协同作用的“立体战争”。

1. 化学侵蚀:溶解的先锋 这是最直接的攻击。在脱碳期,炉渣C/S比低,呈酸性,加之长达40-50分钟的1690-1720℃高温,对镁铬砖中的方镁石(MgO)基质发起了猛烈的溶解。相比之下,那些内部含有大量“二相体”(即晶内尖晶石)的再结合砖和共同烧结砖,因为拥有更多抗酸性渣侵蚀的尖晶石相,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

2. 结构剥离:渗透的恶果 硅酸盐液相(CMS)是真正的“渗透者”。它渗入砖体内部,瓦解了晶粒间的结合。当炉温波动,这种渗透进去的液相冷却凝固,其与方镁石基质之间巨大的热膨胀系数差异,会产生巨大的内应力,最终导致平行于工作面的裂纹形成和层状剥落(spalling)。钢液甚至会沿着这些裂纹渗入,加剧破坏。

3. 氧化-还原:隐秘的消耗 AOD炉内气氛的复杂性带来了另一重威胁。熔炼后期Ar气吹炼形成的强还原气氛,不仅能将炉渣中90%以上的Cr₂O₃还原为铬,也为MgO的还原创造了条件。在1700℃以上的高温下,MgO(s) → Mg(g) + [O] 反应理论上可以发生,导致MgO以蒸气形式挥发损耗。尽管这一机制对总损耗的贡献度尚存争议,但它无疑是潜伏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的一个隐形杀手。

4. 涡流冲刷:物理的重击 AOD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气体-炉渣-钢水三相形成的强烈涡流。这种湍流对炉衬的冲刷作用是毁灭性的,如同高速的液体砂轮。现场观察证实,侵蚀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性:风口上部区域受到的冲刷最剧烈,损毁也最为严重,其次是耳轴侧和出钢侧。

最终,这场战争的胜负手,落在了尖晶石的稳定存在上。热力学分析和实践都证明,在AOD的工作温度下,镁铝尖晶石(MA)和镁铬尖晶石(MCr)是极其稳定的物相。因此,那些通过先进工艺(如再结合、共同烧结)预先或在使用中生成更多、更均匀M(A,Cr)型尖晶石的镁铬砖,才能在这场残酷的侵蚀战争中,构筑起一道更坚固的防线。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