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回转窑的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内部耐火衬砖的完整性。然而,窑衬长期服役于一个由高温、化学侵蚀与机械应力交织构成的严酷环境中。这三类因素——热、化学、机械——共同作用,在衬砖内部催生复杂应力,并最终导向其结构性损毁。其具体的破坏形式与程度,又与窑型、实际操作工况以及衬砖在窑内的具体区段密切相关。其中,火焰形态、窑料特性及窑筒体变形,是决定衬砖应力状态与寿命的关键变量。
对于应用广泛的碱性耐火砖,其损毁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八种核心机理。
熟料熔体是窑衬化学侵蚀的主要来源,其组分主要来自窑料与燃料燃烧产物,特别是硅酸二钙(C2S)和铁铝酸四钙(C4AF)等液相。这些熔体一旦渗入碱性砖的孔隙,便会对方镁石等主要矿物相及其他组分发起强烈的溶蚀作用。这一过程会析出次生的硅酸盐矿物,如CMS(硅酸钙镁石)和C3MS2(三钙二硅酸镁),甚至在特定条件下生成钾霞石。熔体填充气孔的行为,会使衬砖的渗入层变得致密而发脆,显著降低其韧性。在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协同作用下,这种脆化层极易发生开裂与剥落。由于C2S与C4AF在550°C以上便开始形成,而现代预分解窑的入窑物料温度已高达800-860°C,这意味着熟料熔体的渗入侵蚀几乎贯穿于预分解窑的所有区段,对各带窑衬均构成持续性威胁。
在预分解窑体系内,碱金属的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组分具有高度挥发性。它们在窑内气相中挥发、迁移、凝聚,形成反复的内部循环,导致这些有害组分在生料中不断富集。数据显示,窑尾最热一级预热器中的生料,其R2O含量可增至原生料的5倍,SO3含量则增至3-5倍。当这些富含挥发物的热料进入窑筒体后部约三分之一的位置时,碱、硫、氯等组分会在温度较低的砖面及砖体内部凝聚沉积。这不仅导致衬砖工作面高度致密化,更会侵蚀除方镁石外的几乎所有物相。这种侵蚀直接后果是衬砖渗入层的热震稳定性急剧下降,并因生成钾霞石、白榴石等具有体积膨胀效应的新物相,引发所谓的“碱裂”,最终在热-机械联合应力下层裂剥落。在预分解窑中,从窑尾到烧成带前沿的大部分区域缺少窑皮保护,越靠近高温带,碱盐的侵蚀深度就越严重,窑衬损坏也愈发加剧,因此该区域的耐材选型需予以高度重视。
准确识别衬砖在服役后内部生成的次生矿物相,以及评估碱盐的渗透深度和浓度梯度,是进行窑衬失效分析与优化材料设计的关键。这通常涉及复杂的岩相分析和微区成分分析。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当窑内热工制度不稳,例如出现局部不完全燃烧或产生还原性火焰时,窑内气氛的化学性质会发生剧变。对于镁铬砖等含铁氧化物的耐材,还原气氛会使其中的Fe3+还原为Fe2+。这一价态转变伴随着显著的体积收缩,并且Fe2+在方镁石晶格中的迁移扩散能力远强于Fe3+,进一步加剧了收缩效应,导致砖内形成孔洞,结构劣化,强度下降。更为棘手的是,窑内气氛往往在还原与氧化之间交替变化,使得衬砖反复经历“收缩-膨胀”的体积效应循环,从而产生化学疲劳,最终导致结构崩溃。这种破坏形式常见于无窑皮保护的区域。
在窑况操作中,如果窑的热负荷持续过高,或者窑皮发生脱落,衬砖工作面将长时间直接暴露于高温火焰下,引发过热。过热状态下,衬砖热面的基质部分会熔化,并在温度梯度驱动下向冷面迁移、重新凝固。这一过程造成的结果是:衬砖的冷面层趋于致密化,而热面层则因物质迁出而变得疏松多孔。疏松的热面层,其耐磨刷、抗冲击、抗震动和抗热疲劳性能均大幅降低,极易损坏,这一现象在烧成带的正火点区域尤为典型。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硅莫砖。近年来,硅莫砖在冷却带和过渡带应用增多,但其损坏事故多由过热(过烧)引发。硅莫砖的核心骨架是碳化硅(SiC)和莫来石。理论上SiC在约2500°C才开始分解,但在窑内还原气氛下,其分解温度会显著降低至1700°C左右,一旦分解为硅蒸汽和石墨,便对硅莫砖的结构造成致命破坏。
窑的非正常运转,特别是窑皮的不稳定,是导致碱性砖热震损坏的直接诱因。当大块窑皮突然垮塌,原本被覆盖的砖面瞬间暴露于高温火焰中,表面温度可在极短时间内骤升上千度,在砖体内部形成巨大的温度梯度和热应力。窑的频繁开停同样会使衬砖承受交变热应力的反复作用。当这些应力超过衬砖自身的结构强度时,裂纹便会从材料的结构薄弱处萌生,并持续扩展、加深,直至砖体碎裂。垮落的窑皮往往会连带扯下已经开裂的衬砖碎片,形成恶性循环。热震现象在靠近窑尾的过渡带尤为频发。
热疲劳是一种更为缓和但持续不断的损伤累积过程。随着回转窑的旋转,任何一块衬砖都在经历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当它转动到料层下方时,表面温度因与物料接触而降低;当它转出料层暴露于火焰中时,表面温度则迅速升高。窑每旋转一周,衬砖表面15-20 mm深度范围内的温度升降幅度可达150-230°C。以一台转速为3 r/min的预分解窑为例,这种温变循环每月发生次数高达13万次以上。如此高频率的温度交替,使得碱性砖的表层结构因反复的热胀冷缩而产生疲劳,加速了其剥落损毁。
回转窑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动态机械系统,其衬砖在运转中承受着压力、拉力、扭力、剪切力等多种机械应力的复合作用。这些应力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动力学负荷,主要源于窑的转动、窑筒体不可避免的椭圆度以及窑皮垮塌时的冲击;二是静力学负荷,源于衬砖和窑皮自身的重力以及衬砖受热膨胀产生的推力。此外,衬砖与窑筒体之间、砖与砖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挡砖圈、窑体焊缝等结构带来的应力集中,都会对衬砖施加额外的机械应力。当所有应力的合力超越了衬砖的结构强度极限时,开裂和损坏便在所难免。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预分解窑的整个窑衬系统内,尤其是在紧靠挡砖圈的砖块,其损坏大多由挤压力主导。
在预分解窑的窑口卸料区等部位,由于通常没有窑皮的有效保护,坚硬的熟料颗粒和大块的窑皮掉落块会直接冲击和刮擦砖面,对该部位的窑衬造成严重的机械磨损,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损毁形式。
上一篇:陶瓷纤维的技术演进与应用图景剖析